与时光浑然为一——吴帆纤维作品参展第八届国际纺织艺术双年展(马德里)
第八届国际纺织艺术双年展(WTA)日前在西班牙马德里拉开帷幕,来自43个国家的200多位艺术家共带来了235 件纺织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Sustainable City"(可持续发展城市)这一主题。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吴帆教授作品《弃物系列-No.1》入选其中。在这些世界级纤维艺术杰作中,仅有三件来自中国。另外两件分别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和中国美术学院张敏杰教授的作品。
访谈
吴帆的作品在淡然中透出一种慧质,在恬静中散发一股力量。它能让你跳出当下,细细端详万物在时光里的往来。
本次参展作品《弃物系列-No.1》,骨架是一把行将淘汰的椅子。冥冥中的一个灵感,使它重焕蓬勃的生机。仿佛是雨后的生长,仿佛是梦中的绽放,仿佛是意外的邂逅,仿佛是前世的盼望。这份盘错交织是命定的,你降下的帷幕,恰是我出发的行囊。看似不相干的两个事物,在共存相与中消长。不管认不认得出来,我的生命里有你。每一条枝都是生机的延续,每一片叶都是岁月的履痕。无论是低回还是高亢,无论是欢聚还是离殇,最终都变成了谦逊的灰色。倾诉是多余的,重要的是彼此见证,彼此珍重,共同参悟自然与时光。或许正是这份哲思穿越了文化疆界,征服了策展人。下面,让我们对话吴帆,了解作品背后的运思
对话
Q:吴老师,您的作品在众多纤维设计中显得与众不同。它们仿佛是活的,是立体的,是生长的进行时
态,请问这是为什么?
A:我的作品取材自一件即将丢弃的椅子,我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从有用到无用,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材料的变质、生锈也是材料的"生命"的变化过程。我想将这种"生命"的过程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它"重生"。
Q:您对种子、枝叶这些植物意象似乎有种偏爱,您希望通过它们表达什么?
A:我对植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偏好,植物的各个部分都是精美的,象征生长、活力,运用它们来表达"生命"是再适当不过的了。
Q:您采用了金属纤维,使柔与刚共冶一炉,为什么想到这种少见的材质?
A:金属是理性的、冰冷的,这是材料本身自带的特质,我喜欢在作品中呈现一种矛盾、一种隐喻和反差,这样可以让观者有更多想象的空间,可以在感性的艺术作品中体会艺术家理性的思想。
Q:您的作品是宁静的,同时又是开阔的,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如何看待观众五花八门的解读?
A:我喜欢被解读,艺术创作有时只是一念之间,作者本人可能也是被灵感围裹,模糊地、感性地随兴为之,自己无法即刻解读,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回过头再看自己的作品时才能理清创作的脉络。所以,有价值的"被解读"有时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发、一种共鸣,是一种很好的意念交流。
Q:深圳这个城市对您意味着什么?她的文化品性对"共生"这个主题创作有什么影响?
A:深圳是一座快速变化的现代城市,40年间从边陲小镇变成大都市,沧海桑田的巨变让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依旧留恋,所以,在深圳这座城里有理由创作出更好的"自然与城市共生"的主题艺术,因为这座城依然弥漫着一丝新鲜泥土的味道;然而,她又交杂着都市的气息--匆忙的脚步、飞驰的节奏、玻
璃幕墙反射的阳光、重金属的回音……
Q:这次作品到马德里参展,带给您什么收获和启发?
A: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让我更加坚信"人性向善"、"与自然共生"的主题是永恒的,没有地域的疆界和文化的阻隔,她是人类共同的信仰,我会继续我的创作,我乐于在这些主题上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