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教书育人初心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力量,按照中共合水县委《关于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工作方案》要求,11月23日,合水职专组织全体班子成员、党员教师赴包家寨子会议纪念馆、陕甘红军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包家寨子会议旧址位于合水县蒿咀铺乡张举塬村。1933年11月,在全国革命陷于低潮,陕西省委遭敌破坏,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陕甘边特委、红军临时指挥部在包家寨子召开联席会议,作出了恢复红二十六军、建立南梁根据地等三项重大决定。包家寨子会议在危难时刻,立足西北实际,走井冈山道路,坚持武装割据,挽救了陕甘边的党和红军,是陕甘边革命斗争生死攸关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史称西北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在西北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包家寨子会议纪念馆,大家认真观看展室解说文字、图片、实物资料等,了解会议概况及重大历史意义,感受、体验、联想张举塬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荒凉与闭塞,革命的艰险、刘志丹等革命家的乐观与豪情,并开展了红歌传唱和义务劳动。
在太白陕甘红军纪念馆,大家认真聆听解说员的讲解,了解太白夺枪、莲花寺整编、西华池战役等发生在合水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事件,生发无限感慨,内心无比自豪!
在太白起义纪念碑前,党支部副书记慕海涛领誓,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下午一点三十分,在抗大七分校旧址参观学习。
抗大七分校旧址位于林镇乡东华池村南台地。1941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和抗大总校一个大队组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址初设在山西兴县李家湾。1943年2月,抗大七分校迁驻合水县城关一带。1944年3月至4月,校部迁驻华池县东华池。1946年夏,抗大七分校停办。抗大七分校在东华池办学3年,培养了5000多名军事、政工干部和初、中级通讯、测绘、文艺、医务等人才,为革命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参观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纪念馆。
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位于华池县大、小凤川,旧址保留了练兵场、纪念碑、七七桥等原迹,并在练兵场对面新建了纪念馆。1940年和1941年,国民党连续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党中央和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3年4月,由旅长王维舟、副旅长耿飚率领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O团开赴大凤川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们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开展饲养、采集、挖药、割漆、酿酒、纺织等各种副业生产,使全团呈现出粮食满仓,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以辉煌的成绩造就了“延安的南泥湾,庆阳的大凤川”。据有关史料记载,1943年至1945年,七七O团两年内共开荒3.4万亩,涌现出了一大批劳模人物。1945年春,著名音乐家张寒晖在大凤川一带慰问大生产运动的军民时,受陇东小调《推炒面》感染,用这首民歌的曲调重新填词,创作了《边区十唱》,也就是后来的《军民大生产》,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下午三点,全体学员在经典革命歌曲的乐曲声中,不顾劳累,驱车奔赴荔园堡,在南梁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在南梁革命纪念碑前,向革命先烈默哀,党支部书记黄亨通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初冬的南梁,群山逶迤,丰碑矗立,苍松静穆,溪水潺流。在南梁革命纪念馆,大家在解说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各主题展厅,一张张真实感人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富有历史内涵的文物展品,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及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让人为之震撼,为之动容,为之深思。学员们认真学习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的革命发展史和斗争史,学习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对照自己思想和工作实际检视反思,找差距,明方向,收获颇丰。
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和革故鼎新的革命实践中铸就的以“面向群众、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区域化的体现与升华,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已成为庆阳各项事业发展的旗帜引领。
这次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学习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活动形式直观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党员干部通过这次红色之旅寻找先烈足迹,重温入党誓词,荡涤心灵尘埃,补充精神之钙。大家决心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凝心聚力办好职专,不辱使命教好学生。